近日,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(简称“十五运会”)赛场掀起“青春风暴”:在游泳、跳水、滑板、举重等多个领域,中国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们不仅积极参与,更以出色的表现挑战不少成名已久的冠军和名将。这些少年健儿们,用实力与汗水,在赛场上书写着中国体育的未来。
13岁的广东队选手邹明珂在十五运会滑板项目中夺冠。(图/广东省体育局官网)
少年当自强:小孩哥小孩姐频破纪录
重庆上游新闻报道,这些中国年轻运动员带着初生牛犊的冲劲与蓬勃向上的活力,在十五运会的赛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瞬间。
10日,全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上,12岁的山东淄博小将刘紫涵作为全场年龄最小的选手,以超出年龄的沉稳心态,摘得女子10米跳台铜牌。她是一位在2025年亚洲游泳锦标赛包揽女子10米台单人、双人两项冠军的后起之秀。
11日,在广东惠州滑板场上,10岁的宁波小将盛逸心虽未能晋级决赛,却以“没什么压力,比得好或坏,都不要紧”的从容态度,完成了她的全运会首秀。尽管以第十名的成绩出局,但这位十五运会浙江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,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从容心态与拼搏精神,依然令人动容。
5日,十五运会跳水赛场上,贵州毕节籍跳水小将——年仅12岁的吴仕杰以惊艳表现闯入男子全能决赛,最终取得第8名,创造了贵州省参加全运会跳水项目的历史最佳成绩。网民纷纷留言鼓励他:“贵州小孩哥,你是最棒的”“加油!未来可期”……吴仕杰是此次决赛中年龄最小的运动员,也是唯一一位10后选手。赛场上,他凭借沉稳的心态和扎实的技术,上演了精彩的“水花消失术”。
11日,十五运会滑板项目在广东惠州完赛,4枚金牌中的3枚被青少年选手获得,摘得奖牌的12人中有9人尚未成年。当天年龄最小的冠军产生在女子碗池,13岁的广东队选手邹明珂以0.32分的微弱优势反超12岁的山东队选手孟令妍夺冠。
“刚开始我很紧张,但最后一轮完全不紧张了,就是想展示自己。”邹明珂赛后说,最后一轮她选择用翻板动作飞越“火山”道具,那是她半决赛和决赛前两轮都没做出来的动作,“我就想在最后滑出最难的线,拼一下第一名。”
同日,在十五运会举重女子55公斤级比赛中,重庆运动员苏婷婷和刘梦佳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。其中,17岁小将刘梦佳带来了最大惊喜。赛后她开心地表示,自己今天的表现非常棒,之前因为有伤状态不稳定,本来教练制定的目标是前八,拿到铜牌是意外之喜,“我年龄小,年轻就是要去拼,重庆就是要雄起。”
2024年是刘梦佳突破自我的一年。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,她面临一个关键选择:第二次试举96公斤成功后,教练邱爽让她自己决定最后一次试举的重量——是挑战98公斤,还是尝试99公斤。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99公斤。”刘梦佳回忆,教练没有告诉她这是世界青年纪录,以免给她压力。最终,她成功举起这一重量。
天赋+科学训练:现代体育不只靠苦练
成都红星新闻报道,在十五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,18岁小将张展硕以3分42秒82的成绩夺得金牌,并打破该项目的世界青年纪录和全国青年纪录;在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,13岁小将于子迪2分07秒41打破亚洲纪录夺得金牌。
其实,他们并非是突然“冒出来”的。在今年5月中国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200米蝶泳上,于子迪就以2分06秒83的成绩夺冠,“惊动”世界泳坛,这个成绩甚至可以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排名第四,并在世锦赛拿到冠军位置。
为什么能有这么优秀的成绩?张展硕的赛后发言或许能给出答案。他直言,不敢太骄傲,更多还是要向孙杨、潘展乐学习。并表示,要在体育竞技中出成绩,勤奋、努力的品质是基础。总有人说,中国Z世代的年轻人可能更有个性,更“不好管”了,但张展硕展现出来的谦逊态度,足以让人们看好他的未来发展。
在现代体育领域,光靠苦练也是不够的。回顾游泳发展史,曾出现过不少年少成名者,但因为伤病和发育、心理素质等因素,他们中的不少人并没有在成年后获得好成绩,慢慢淡出公众视线,成为“流星”。
近年来,中国游泳队改进和提升了训练方式,相比传统训练模式,新一代运动员更注重技术优化和精细训练。比如引入水下动作捕捉系统和可穿戴设备,精准分析运动员的划水效率、转身时间等细节;使用人工智能系统,提高运动员的划水策略减少体能消耗。这些举措能帮助运动员用技术能力代替大运动量训练,有利于延长运动寿命。如今年轻运动员得到的优异成绩,无疑证明了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。
于子迪6岁才第一次接触到游泳,进行系统训练4年后,就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。其中,诚然有个人天赋的成分,也跟科学训练密切相关。
因此,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看好“张展硕们”“于子迪们”的茁壮成长,并期待中国年轻一代在世界赛场上为中国体育增光添彩。但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们毕竟还很年轻,有很长的路要走,公众也应该给予他们一个更加轻松和宽容的成长环境,让他们放心去追梦。
中国体育青训体系迈向“育苗”新阶段
北京《解放军报》报道,在深圳龙华文体中心,福建U18女排姑娘们遗憾落败后,教练韩木水心疼又骄傲地表示,孩子们虽首次参赛紧张,但后期调整节奏,展现了看家本领。
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置18岁以下和20岁以下青年组比赛,除了排球以外,足球、篮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体操等多个项目均设置了青年组比赛项目,并对金牌数进行了调整。乒乓球项目还首次采用成年组与青年组交叉比赛的形式,进一步提升了青年组比赛的受关注度。
例如,江苏女排17岁队员张籽萱虽有国际赛事经验,仍感全运会紧张,教练及时调节心理状态。青年组比赛的不确定性更大,如网球首设团体赛,要求特定年龄段球员参赛,延长专业生涯,促进体教融合。
在全运会上设置青年组比赛,无疑能帮助年轻运动员找到更广阔的竞技舞台。竞赛结构的优化升级,是中国体育锚定青训根基、激活未来潜力的深远布局,折射出中国体育进一步从“争金夺银”的单一维度,向“培养根基”的长期主义转型。
因为青年组团体赛的设置,参加全运会网球项目的运动员总数比之前多了很多。此举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更多年轻球员的专业生涯,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。
正因如此,青年组比赛的意义远超竞技体育本身。当青年组比赛在全运会赛场上进一步铺开,我们看到的是选拔机制从“掐尖”到“育苗”的理念进化。
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赛事设置让更多青少年看到体育成长的多种可能,既激励着有天赋的孩子投身专业训练,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氛围的升温,构建一个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参与、成长、展示的良性生态,为中国体育的长远发展培育出更多人才。
编辑:无印